七中之“星”的听说教学
2013年12月—2014年1月,博文连发3期“教坛星秀”,介绍三明一中乐园的教改思路。“星秀”者,乃善于接纳新理念、勇于尝试新方法、敢于在课堂上show才能的明星教师也。本期简介的星秀,是福州七中青年女教师——黄星星。
2017年11月23日下午,福州七中开展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,初高中6个年段开设7节英语课,市区兄弟学校230多位英语同仁参与观摩。我跟婷婷老师观察黄星星执教的初二听说课,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话题Section A,本课教材包含1a, 1b, 1c, 2, 3五个部分,其中1a材料如下:
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,围绕1a对话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、多样化、高频率的听说活动,达到了预期的设定目标,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。
课后,一同观摩本课的30多位老师参加教学点评。我从“重点、亮点、难点”三个方面评析黄星星的听说教学。
一、教材重点
本课教学重心放在1a,黄星星安排足足20分钟时间处理两人对话,既突出了学习重点难点,又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。她利用1b, 1c和2部分内容强化训练1a,同时在学生熟练1a文段的基础上,在3中进行应用性练习。
从语言内容看,她注重词汇处理,如强调how与what感叹句的表达功能,在教授concert, lend, singer, violin, instrument等生词时,采用集中呈现、分散处理、课中强化操练等方法。特别是,利用图文结合信息技术,直观形象,凸显个别词语教学,使人深刻的印象。
二、课堂亮点
本课亮点有二:一是让学生在课内输入内化1a对话内容。在听方面,第一遍,听后回答what, who, where等信息,第二遍听后回答对话者feeling词语,如beautiful, wonderful等,第三遍听后回答两个问题,如Q1 Why can’t Jack go to the concert? Q2 How can Jack enjoy Dion’s songs? 在说读方面,一二遍跟录音朗读,第三遍全班齐读,第四遍男女生对读,第五遍朗读重点划分部分句子(每个句子连读3次,第3次背诵),第六遍看划线部分译文朗读全文,最后还有个别抽查诵读。通过反复递进式朗读,学生在课内较熟练地掌握了对话。
二是摒弃了以往“知识目标、能力目标、情感目标”的套路,采用融合式描写教学目标,如目标一:学生能够通过图片、音频理解与乐器、音乐会有关的词语,如violin, drum, concert, singer等,并能准确地读出来。在教学过程中,改变以往Pre-listening, While-listening, Post-listening等流水账式教学环节,设计Warming and preparing,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, Reading and reciting, Practicing and sharing教学流程。这种板块式思维设计方法(而非教学方法),简洁明快、条理清晰、结构分明、指令明确。
三、教学难点
听说课教材以对话为主,篇幅不长,词语句型相对简单。如何在课内让学生熟读背诵1a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有的老师在1a上着力不多,而在其他部分内容上搞了很多花样。殊不知,学生没有把握课文核心要点,课后对课文依然生疏。相反,熟读背诵了课文,所有生词句型尽在其中,其他部分内容迎刃而解。当然,如何让学生把1a学到滚瓜烂熟,且有声有色、有趣有味,考验着教师的智慧。
对话语言如此简单,有办法进行学思结合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学生能否进行学思结合,取决于教师是否有为思而教的意识。如本课老师采用图文呈现violin, erhu等多个乐器词汇,假如让学生对这些乐器按区域分类、或按乐器结构特点分类(如violin和erhu可以不同类,也可以同类),就能够训练逻辑性思维。还有,课文对话可分成几个部分,各部分要点是什么,可否用关键词概括出来?解决这样的问题费时不多,但对培育思维能力很有用处。
随后,吴婷婷、吴云开两位老师分别就本节课发表了各自见解,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指导性评点。
评论